说到踮脚,不少人只知道它是芭蕾舞中的一个特有动作,但其实,踮脚还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。它不受时间、空间约束,甚至比散步还轻松,随时随地就能给身体带来好处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早在800多年前的“八段锦”中,最后一个招式就与它有关,能 刺激肾经系统, 诱发全身震荡, 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,从而起到辅助改善疾病的效果。
▲八段锦最后一势:背后七颠百病消
今天可可就为大家盘点一下经常踮脚具体会带来的好处~
一、经常踮踮脚,4个好处不请自来
1、可锻炼腿部8处肌肉
踮脚尖,虽然整体运动幅度不大,但动作过程中需要调动的肌肉数量却不少。
人做踮脚动作时,主要动用的是 小腿肌肉 ,包括腓肠肌、比目鱼肌、跖肌、腓骨长肌、腓骨短肌、胫骨后肌、趾长屈肌、拇长屈肌等。
以腓肠肌、比目鱼肌来说,两者共同组成了跟腱,对人体直立、运动都起着重要作用。
其中,比目鱼肌负责平衡,它越强大, 人站立、行走、慢跑时的耐受力就更高 ;腓肠肌负责爆发力, 短跑、蹦跳时产生的爆发力大。
2、保护心脏
脚被称为“第二心脏”,当踮起脚尖时,小腿肌肉会进行收缩运动。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压力,会挤压到腿部静脉血管,导致血液回流。也就是说, 每一次踮脚,都能帮助静脉血回流心脏,减少血流瘀滞。
有数据显示,人每踮脚一次,小腿肌肉收缩时挤出的血量,相当于心脏跳动一下时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。
3、改善下肢血液循环
在踮起脚尖时,下肢的血液流通会由慢变快,血液快速流过,进行交换,从而温暖下肢, 减少下肢发生静脉曲张、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等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4、补肾气
肾经循行的路径是从脚底的涌泉穴到脚后跟,再往上的,所以踮脚可以 刺激到肾经循行的部位 , 达到补肾的目的 。
所以 腰酸腿软、头晕耳鸣、精力下降、阳痿早泄、夜尿增多、记忆力下降、牙齿松动 等 肾元气不足 的人可以多踮脚。
5、温补内脏,调和气血
按中医理论,从脚趾、脚跟到小腿、大腿内侧有三条经络:脾经、肝经和肾经,称作足三阴经。常踮脚可以刺激足三阴经,使体内的气血向上运行,进而温补内脏,激发中气,调和气血。
二、花式踮脚,效果翻倍
最基础的就是 站立踮脚 :
身体直立,两脚并拢,双手放在身体两侧。慢慢踮起脚,脚趾紧紧抓住地面,身体提升到最高时,将重心从脚尖落到前脚掌,放松身体。
最后,落下脚跟,轻撞地面,引发柔和的震荡,沿两腿上传到上半身。
而若是在这个基础上加点其它动作,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:
1、踮脚提肛,帮助通便
站立踮脚时,想象自己在忍大便一样,采用腹式呼吸,即吸气时小腹慢慢向外隆起,同时收缩肛门,让肛门部上提;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,如尿小便状。
每天早晚可以各做一次,踮脚频率控制在2~3秒一次,每次持续1~5分钟,感觉脚底发热即可。
这样在锻炼腿部肌肉的同时,还能 锻炼骨盆底肌肉,帮助通便、预防痔疮。
2、坐着踮脚加上弹力带,强化脚踝力量
做法 :坐在椅子上,用弹力带套在脚的前脚掌,并两手紧握弹力带两端。随后,两手向后拉紧弹力带,然后左脚掌缓慢往下压,做踝关节跖屈抗阻运动,维持10~15秒。两脚轮换,重复上述动作8~10次。
这样简单的抗阻运动能 强化脚踝力量,预防经常性的崴脚 。
3、臀桥勾脚尖,锻炼臀部肌群
动作要领 :
① 身体平躺在垫上,双手掌心向下平放于身体两侧,双腿微微分开至略宽于肩并弯曲呈60度角;
② 在起桥位时,肩、髋、膝至少要在一条直线上,髋关节可以稍微高于直线,但决不能低于直线;
③ 膝关节接近90°;足跟着地,勾脚尖;
④ 在高位停顿达5秒,然后将身体降回起始位置。
勾脚尖,用足跟着地支撑,这样可以更明显地 刺激臀肌发力; 另外在桥式运动支撑的情况下, 腰背部、大腿后侧等肌群也在协调发力。
4、三头肌牵拉,拉伸放松
动作要领 :面对墙面一臂远站立,双脚脚尖向前,与肩同宽,伸直膝关节。然后身体往前倾,双手前臂撑住墙面,身体保持伸直,使小腿后部肌肉产生牵拉感,维持30~60秒。重复上述动作3~5次。
该动作适合用于 训练前热身和训练后放松肌肉 。
三、踮脚时牢记四点,更健康
1、时间不 要过长
踮脚尖时间不要过长,因为踮脚时身体的全部重量都是需要脚尖来维持的,会增加脚关节的负担。每天 10分钟左右 即可。
2、穿软底合适的鞋子
不少人为了追求好看,经常会穿偏小或者鞋跟太高的鞋。但这样的鞋子不仅影响血液循环,而且很容易让自己的脚受伤,所以建议平时可以多穿 舒适、较软的休闲鞋 。
3、过后注意按摩放松
这毕竟是一种会锻炼到肌肉的运动,所以运动之后要好好地 按揉 一下小腿部,以免导致小腿粗壮的现象发生。
4、特殊人群别轻易踮脚
身体不便的孕妇、血压高、骨质疏松患者 还是不要随便尝试踮脚,以免引发不良后果。而中老年人如果行动能力较差的话,踮脚时旁边最好是 有稳固的东西可以用来扶着 ,以免摔倒。
Copyright 2015-2022 亚太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